赖声川对话丁乃竺:让坚持原创变成可能
中国娱乐前沿讯 8月8日晚,上剧场系列活动“丁乃竺的读书会”迎来了一位“特别嘉宾”,他就是为华语剧场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导演,同时也是【表演工作坊】和上剧场的艺术总监赖声川。
借由《赖声川剧作集》出版之际,华人剧场制作大咖、上剧场CEO丁乃竺邀请赖声川做客“丁乃竺的读书会”,第一次集中分享了包含《暗恋桃花源》、《圆环物语》、《红色的天空》、《十三角关系》、《如梦之梦》、《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如影随行》、《宝岛一村》、《水中之书》在内9部作品的创作故事,令到场观众惊喜不已。
创团35年,原创一马当先!
上世纪末的亚洲,传统与文化被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抛弃,人们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分不清现实和幻境。有着戏剧理想的赖声川与太太丁乃竺从美国返回台湾,开始在华语的土地上做一些应该长在这片土地的事情。1984年,赖声川与李立群、李国修创团【表演工作坊】,第一部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一炮而红,用“相声剧”的古怪形式,让相声传统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该剧不仅颠覆了传统相声,也颠覆了传统剧场形式,成为了剧场传奇。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成功,为《暗恋桃花源》的推出奠定了基础。《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问世,由丁乃竺、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等出演,空间并置的悲喜两团之争的故事,成为了直至今日都具备实验性、且雅俗共赏的剧作。当年的丁乃竺,一边准备云之凡的妆容,一边要到剧场前台售票。也是从这时开始,丁乃竺转入幕后,开始成为一手撑起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团队的女强人。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暗恋桃花源》推出后,台湾剧场界已经逐渐形成了气候,此后,赖声川不断用原创作品撼动传统和重新创造新的剧场概念和形式。此次《赖声川剧作集》内包含的作品都极具代表性:1987年,结构取自二十世纪奥地利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循环曲》的《圆环物语》一口气上演36场,打破了《暗恋桃花源》的演出记录。赖声川用循环的结构以及“六度分离”原则,写出了台北市井的七个故事,在循环与旋转的舞台中,哭笑中看到台北都市男女的迷茫与焦虑;【表演工作坊】十周年纪念作品《红色的天空》用“倒计时”的形式给观众时间流逝的恐慌,并以此进入本剧的老人院的场景,与台上的老人们共同迎接生命的结束。该剧成为【表演工作坊】第一部在大陆演出的剧目,那是1998年;时隔一年后推出的向电影大师伍迪·艾伦致敬的作品《十三角关系》,剧情在一位没有道德标准的立法委员、他的主播太太以及情妇之间疯狂离奇地展开,用现实手法描写人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八卦带来的“超现实世界”;接下来继续超前创作,在《如梦之梦》前,人们不会想到有一种剧场形式可以是“环绕”的,在剧场的舞台上创作出了“莲花池”座位,演员围绕观众表演。灵感源自赖声川的一次印度旅行,他在菩提伽耶的树下静坐,看到修行的人围绕佛塔顺时针绕行,中途有的人加入,有的人离开。就在这个下午,赖声川写出了探讨“生死”的交叉故事:八小时剧场史诗《如梦之梦》;《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是送给好友张小燕的礼物,用一个奇幻的外星人的故事,带刚刚失去爱人的张小燕走出痛苦的阴霾;再一次讨论到生死,是在2007年的《如影随形》。在虚实变换的场景里,由家庭、金钱、婚姻、亲子、友谊交错中带人自省,探索生死的意义;一年后,赖声川与王伟忠做出了被周黎明称为是“是我们这个年代的话剧舞台上的巅峰之作”的《宝岛一村》,这部戏用剧场书写着历史,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陈列着族群的大迁移,演绎了整个华人群体的乡愁故事,诉说了一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制作人丁乃竺带领团队克服万难制作此戏,已经演出11年,还创下了两天演出后发放四万个包子的超级记录;而《水中之书》剧本的完成是受香港话剧团之邀,写了一出关于“什么是快乐”的戏……赖声川三十余年的创作中,打造出了一个“大俗大雅、大悲大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华文剧场。
鼓励年轻人大胆创作
赖声川坦言:“这个世界上习惯用‘剧作家’作称呼,我不会被称为‘赖剧作家’。曾经一个国际杂志采访我,他们想了解中国像我这样专业从事话剧编剧而以此谋生的人有多少人。我想了半天,发现真的不多。”今年是【表演工作坊】创团的第35个年头,直至今日,【表演工作坊】已经有制作和演出不限于舞台、影视等原创作品50余部,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作品有39部作品,其中包括在上剧场开幕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由上剧场团队制作、演出的原创舞台作品5部。
赖声川说:“在这个时候出版剧作集,让我感觉很开心。剧本就是一剧之本,我觉得这一次的剧本合集可以鼓励许多希望从事戏剧创作的年轻人。而对我自己而言,大家对我形象的印象也可以慢慢转移,从纯粹的导演转为‘编剧、导演’,也可以说是一个戏剧创作者,总之更能重视编剧这一大块。”
从当年的台北艺术大学院长、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鼓励和培养青年戏剧人发展,成为赖声川一直想要努力的事情。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乌镇戏剧节”,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好的作品,并且设“青年竞演”单元,让更多人有实战才华的空间。上剧场成立后,重新编排和上演自己的作品的梦想一一实现的同时,也在进行青年戏剧人的“新剧本发展计划”,在上剧场发展并制作演出了原创作品《点心侠》。今年【表演工作坊】团队发展第五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首奖作品《花吃了那女孩》成为完整作品《花吃花》,将于8月30日在上剧场完成大陆首演。
“我们未来要走向创意之路,近年来全世界剧场导演重新诠释文本的尝试颇为显目,以至于原剧作以及剧作家容易被忽略。但没有原始剧本也就不可能有重新诠释或解构的机会。”赖声川说道。剧本是一剧之本,走向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之路,原创绝对不可忽略。
评论已关闭